(文学院 陈璐 报道)
为加强学生对语言编码差异的认识,思考编码差异对编写汉语听力教材的影响,11月4日下午,文学院邀请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金圈来院作“语言编码差异与汉语听力教材编写”主题讲座。文学院院长朱军、部分教师、全体研究生参加。
文学院张成进教授主持讲座。
张金圈首先对“听的”语言和“看的”语言进行解释阐述。他表示,从文字文本、标点符号,到因互联网发展而产生的电子文本中的字体字号、表情符号,这些都是诉诸视觉的,是“看的”语言。电话、广播这些都是纯粹于听觉的,是“听的”语言。
张金圈对“听的”语言与“看的”语言的编码差异进行例证。他以吕叔湘、朱德熙《语法修辞讲话》的一些实例和黄旭华在中央电视台《开讲啦》的一段讲话,说明媒介不同,语言表达方式、编码的方式也随之不同。
张金圈认为,当今网络上流行的夹注式修辞,只见于书面语,口语中无法运用运用这一手段。他还分享了如何识别汉语口语会话中直接引语后边界,有停顿、语调变化、语码转换、讲话者的笑声、面部表情等方式。
随后张金圈就汉语听力教材语料中的话主识别问题进行阐述。他介绍了如何从录音文本中语料的角度进行分类,将汉语听力教材分为三类,还指出了朗读性音频教材中的话主识别问题。
张金圈分享了他关于汉语听力教材编写的研究和建议。他指出,汉语听力课的最编写者须深入认识声音媒介与纸质媒介的编码差异,应充分考虑声音媒介中话主可识别原则的实现方式,在声音媒介交际的基础上设计相应的纸质文本,而不是由纸质文本为出发点,直接将纸质文本内容转变成声音文本。
主题分享结束后,老师同学们就感兴趣话题进行了提问。“除了言语标记之外,有没有更客观的区分语料中的口语和书面语的方法?”“直接引语插在句子不同的位置是否具有不同含义?”张金圈一一解答。
听完讲座,大家表示对语言编码差异有了更深入的了解,对汉语听力教材编写也有了新思路,受益匪浅。